北京双鹏律师事务所主任王西铭:以法律赋能破解养老行业发展困境

北京双鹏律师事务所主任王西铭结合当前养老行业政策导向与实践痛点,指出法律作为制度保障与风险防控的核心工具,在破解行业发展瓶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从立法完善、风险规制、权益保障三个维度提出法律赋能路径:
一、立法补位:筑牢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根基
当前养老行业的诸多困境源于制度供给不足,法律需从“政策引导”向“法治保障”升级,为行业发展划定清晰框架。
- 填补专门立法空白:针对农村养老这一突出短板,应参照《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等政策精神,推动制定“农村养老保障促进条例”,将“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互助性养老等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明确村级养老服务点的建设责任与运行标准。同时需通过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或出台司法解释,快速完善普惠性养老服务的法律依据。
- 明确多元主体权责:立法应清晰界定政府、市场、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角色边界——政府承担普惠性养老设施的财政兜底责任,尤其需明确中央财政对艰苦边远地区的保障义务;市场主体的服务标准与退出机制需依法规范;家庭赡养义务的履行方式,包括异地赡养的监管督促机制,也应通过法律予以明确。
- 完善要素保障规则:针对养老人才短缺问题,法律需建立“合作借力”“主导培养”“邻里互助”等多元人才模式的保障机制,明确人才培养认证、考核评价及经费分担制度;对智慧养老领域,应同步健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法律规范,化解技术应用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
二、风险规制:护航养老产业的健康运行
法律赋能需聚焦行业核心风险点,为市场主体提供全链条合规指引,激发银发经济活力。
- 规范养老金融与投资:在养老金融领域,律师可协助设计保险金信托、家族信托等工具,实现资产保全与债务隔离,同时为金融机构提供投前风险识别、投中合规建设、投后纠纷处置的全流程服务,平衡投资收益与风险防控。针对养老机构投融资、运营中的资金监管问题,需通过法律明确资金使用边界,防范卷款跑路等风险。
- 化解服务纠纷隐患:应建立养老服务标准的法治化认定机制,对机构照护、居家服务、智慧养老产品等的质量标准予以明确,减少服务瑕疵引发的纠纷。同时规范服务合同文本,明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应急预案等核心条款,从源头降低争议发生率。
- 防范新型养老陷阱:针对涉老诈骗高发态势,法律需明确养老产品营销、理财服务推介的禁止性条款,建立“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追责”的全链条规制体系,配合司法机关强化对非法集资、虚假宣传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权益保障:守护老年群体的合法福祉
法律赋能的核心目标是保障老年人权益,需兼顾普遍保障与特殊需求,实现“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安”。
- 强化弱势群体保障:针对农村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经济困难老人等群体,法律需完善兜底保障机制,明确基本养老服务的覆盖范围与获取路径,确保互助性养老、普惠性服务等政策红利真正落地。对智慧养老产品的可达性作出规范,要求降低使用门槛,保障老年群体平等享受技术发展成果。
- 畅通权利救济渠道:建立适老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简化老年人维权程序,推广调解、仲裁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赡养纠纷、服务侵权等案件中,强化对老年人举证能力的保障,依法支持合理诉求。
- 关注精神权益保护:结合老年群体精神需求增长的现状,法律需进一步明确精神慰藉的义务主体与履行方式,对养老服务中忽视心理健康、缺乏情感关怀的行为作出规制,配合相关政策推动陪伴型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