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鹏律师事务所主任王西铭:帮信罪里的“不经意”,藏着法律认知的“必修课”

在日常办案交流中,帮信罪是我们团队关注最多的罪名之一,尤其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不少涉案人员都是因“不经意”的举动触犯法律,这背后反映的认知盲区更值得警惕。
帮信罪看似是“帮助他人犯罪”,但很多人直到被采取强制措施,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我们接触过大学生出借银行卡赚“零花钱”的案例,也遇到过创业者出租服务器“帮人搭网站”的情况,甚至有亲属碍于情面提供支付账户,这些看似“举手之劳”的行为,却可能成为网络诈骗、赌博等上游犯罪的“帮凶”。他们大多没有直接参与诈骗、赌博,也不清楚上游犯罪的具体细节,只是对“对方可能在做不太合规的事”有模糊感知,却没想到这种“概括明知”就可能触碰法律红线[__LINK_ICON]。
这类“不经意犯罪”的核心症结,在于对法律认定标准的认知偏差。很多人觉得“我没直接骗人、没分赃”就没事,但帮信罪的立法初衷就是规制网络犯罪链条中的帮助行为,只要为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提供了技术支持、支付结算等帮助,且达到“情节严重”标准——比如涉案金额超过10万元,或者帮助次数达到3次以上,就可能构成犯罪。司法实践中,像收取明显异常的报酬、银行卡频繁被冻结却仍继续提供等情形,还可能被推定为主观“明知”,这正是很多人掉以轻心的地方。
更值得注意的是,帮信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容易被混淆,进一步加剧了认知难度。比如有人出借银行卡后,又帮对方取现、转账,若行为发生在上游犯罪既遂之后,就可能从帮信罪转化为掩隐罪[__LINK_ICON]。但对普通人而言,很难精准区分这些法律边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加重了责任。
避免“不经意犯罪”,关键要守住三个底线:一是不出借、不出售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支付账户,这是最常见的“帮信工具”;二是不为陌生人提供技术开发、服务器租赁等服务,尤其要警惕“高薪低要求”的合作;三是遇到“要求规避监管”“报酬明显不合理”等情况,务必果断拒绝——这些反常信号往往是犯罪的预警[__LINK_ICON]。
帮信罪的治理,既要靠法律的精准打击,更要靠认知的提前普及。希望大家能把“不出借两卡、不帮陌生人走账”当成基本常识,别让“不经意”的善意或贪念,变成触犯法律的遗憾。

